随着社会经济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保险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理解和接受。保险作为一种具有保障功能的产品,在关键时刻能为我们雪中送炭。但也有很多人对保险有错误的认知,如购买保险如果不能得到理赔,那自已就等于"赔了"。下面,我们就来盘点多数人对保险常见的认知误区。只有走出这些误区,摆正心态,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保险,成为保险的受益者。 误区一:我收入稳定,不需要买保险。 谁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到来,而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保险为我们提供风险发生后的资金保障,保证自己和家人生活质量不受影响。所以说,买保险和收入稳定与否并没有直接关系,而是取决于每个人对风险的不同看法。 误区二:我有社保,不需要商业保险 社会保险的特点是低水平、广覆盖。当风险来临时,社保通常按一定比例赔付规定范围内的医疗费用,其余的将全部由个人承担。而商业保险正好补充社会保险的不足,在投、被保险人发生保险责任范围内的损失的时候,尽可能避免自已和家庭陷入经济危机。 误区三:别人买什么,我就买什么 很多人对保险产品缺乏足够的了解,对自身及家庭情况、财务状况缺乏规划而盲目投保,导致未能购买到合适的保险和适当的保额。消费者可以将自身及家庭收入状况等告知保险顾问,由保险顾问来帮助消费者规划如何购买、购买哪些产品等。通过对投保人进行需求分析与风险承受能力测评,根据评估结果推荐保险产品,把合适的产品销售给有需求和承受能力的客户。有针对性地购买保险,才能让自己和家人获得充足的保障。 误区四:只关心需要多少钱,合同看不懂且太麻烦 消费者在决定投保之前,一定要在专业的保险顾问指导下仔细阅读保险条款,并充分了解将要购买的保险产品,以及具体保险责任范围、免责条款等,以免在将来理赔时出现不必要的麻烦。 误区五:误把保险当投资渠道 保险更重要的是保障功能,并不是和基金、期货一样的理财手段。人身保险的作用是当保险事故发生时,保险公司根据保险合同约定的保险金额进行给付。 误区六:一切先为孩子做好万全打算 很多家庭会为孩子一掷千金购买保险,而忽视了身为家长的自己。实际上,保险的原则应该是"先大人、后小该"。大人是家庭的经济支柱,也是孩子的依靠。所以,大人给自己投份保险比给孩子投保更重要。 误区七:个人信息变更不告知保险公司 作为消费者一定要牢记,保单内涉及的个人信息变更,如住址或联系方式变更、投保人变更、受益人变更、姓名或出生日期更正、缴费方式变更、职业类别变更等,应主动及时告知保险公司,否则在发生保险事故时,会对自己行使保险金求偿权造成麻烦和障碍。 误区八:帮保单做"体检"没必要 购买保险后未能及时保存保单、收据等重要资料,也没有对自己已有保单进行定期审核等,都可能会在您遇到风险事故时造成赔偿难的问题,所以投保者应定期检查自己拥有保险合同的状况,或者要求保险公司提供相关服务,以此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来及时终止不必要的保单,为需要更多保额的保单增加保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