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在严打高压态势下出现下降趋势,但此类案件仍然频发,形势依然严峻。为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和其他合法权益,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该法自2022年12月1日起施行。该法有哪些主要内容?现在进一步为您解读! 什么是电信网络诈骗? 电信网络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电信网络技术手段,通过远程、非接触等方式,诈骗公私财物的行为。比如刷单返利、虚假投资理财、冒充电商客服诈骗等常见的电信网络诈骗手段。 我们办理电话卡、银行卡需要注意什么? 办理电话卡、开立银行账号、支付账户等不得超出限定数量,对经识别存在异常办卡情形的,运营商和金融机构有权加强核查或者拒绝办理。 除此之外,我们在办理电话卡、互联网服务我们还需要注意什么? 办理电话卡、物联网卡、互联网服务等必须实名登记,电信业务的经营者、互联网服务提供者有权对异常的电话卡、物联网卡、互联网账号等采取限制、暂停功能等措施。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制造、买卖、提供或者使用用于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的设备、软件;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为电信网络诈骗活动提供支持或者帮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买卖、出租、出借电话卡、物联网卡、电信线路、短信端口、银行账户、支付账户、互联网账号等,不得提供实名核验帮助;不得假冒他人身份或者虚构代理关系开立上述卡、账户、账号等。 一旦违反了《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有什么后果? 刑事责任: 组织、策划、实施、参与电信网络诈骗活动或者为电信网络诈骗活动提供帮助,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行政责任: 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没收违法所得,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一万元的,处十万元以下罚款。 民事责任: 造成他人损害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法律的规定承担民事责任。 惩戒措施: 对经设区的市级以上公安机关认定的实施相关违法行为的单位、个人和相关组织者,以及因从事电信网络诈骗活动或者关联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人员,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记入信用记录,采取限制其有关卡、账户、账号等功能和停止非柜面业务、暂停新业务、限制入网等措施。 限制出境: 对前往电信网络诈骗活动严重地区的人员,出境活动存在重大涉电信网络诈骗活动嫌疑的,可以决定不准其出境;因从事电信网络诈骗活动受过刑事处罚的人员,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和预防再犯罪的需要,决定自处罚完毕之日起六个月至三年以内不准其出境。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信网络诈骗骗术、新手段层出不穷,防不胜防,平时应时刻筑牢安全意识,不轻信不明来电,不乱点网络弹窗,不随便转账汇款,银行账户、微信、支付宝等开启转账延迟到账功能,发现被骗时及时撤回,拨打110寻求帮助。同时,保护好自己身份证、电话卡、银行卡等身份证件,不出卖、不出租、不外借,不做犯罪分子的帮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