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范曾先生,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他的书画艺术,他的泼墨人物画,笔墨中有文化厚度,塑造的人物飘逸潇洒、栩栩如生。而见过范曾先生本人的人,都认为他神态狂傲拔尘,承袭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寡淡远尘之孤傲。他所提倡的“以诗为魂,以书为骨”的美学理念对我国现代中国画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工作。 时代有我,君品相传,由凤凰网与贵州习酒联合打造的访谈节目《君品谈》第二季正在热播,本期节目有幸邀请到了当代文化大家范曾先生,与主持人华少聊他的故事。
范曾先生谈及对艺术家的见解 痴于绘画,24岁惊艳郭沫若 二十四岁的范曾,只不过是美院众多毕业学子中的一个,对于已经站在文艺界巅峰的大文豪郭沫若而言,他只是一个不名一文的毛头小子而已。 据范曾先生回忆,当时郭老的历史剧《蔡文姬》盛行,走在时代前沿的他,画了一幅历史画《文姬归汉图》。当时自认为画得不错,随后便毫无顾忌地拿着画去郭老家求教。虽然没等到郭老,但幸运地是,他等到了郭老的秘书王廷芳,当晚便帮他把画转交给了郭老。
范曾(左)与华少(右)聊郭沫若 郭老看到这幅《文姬归汉图》后激动不已,凌晨3点就从床上起来,写了一首很长的诗,然后把画铺在地板上,一个人匍伏着把诗题到了画卷上。后来郭老在他的寓所接见了范曾,还说:“你以后如有杰作,可以拿来,我还可以给你题诗。”而此后,范曾先生自认为作品不够杰出,也就再也没有去找过郭老。 君子无惧,虚怀若谷。如果说扎实的专业基础、走在时代前列的艺术家情怀、以及勇敢无忌无畏的君子之风,让范曾先生一战成名;那虚怀若谷、谦卑的处事之风,以及饱含家国情怀的君子品格,则是让他能成为当代文化大家的重要原因。
范曾先生的《文姬归汉图》 一见如故,忘年之交杨振宁 说到范曾先生的家国情怀,就不得不谈到他的好友杨振宁先生。杨振宁先生和范曾相识于七十年代末,虽然年龄相差16岁,又是从事科学和艺术两个完全不同领域的事业,但范曾与杨振宁之间的关系可谓是极其深厚。 在谈及对杨振宁先生的印象时,范曾先生毫不吝啬地夸赞,“一个大科学家,那么懂艺术“、 “他的成就应该在人类的科学史上,是从牛顿到爱因斯坦到杨振宁这样的等级”。 范曾先生坦言,他和杨振宁先生一样有着拳拳爱国之心,多年前在巴黎,杨振宁先生和他约定10年后在北京见面,而仅3年,范曾先生就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君子重道义,勇担当。杨振宁和范曾先生用舍我其谁的责任感,把个人才华、学识贡献给国家和人民;用知识和智慧,去影响和推动社会进步。
杨振宁(左)与范曾(右)合照 好读书史,83岁仍坚持读《四库全书》 “痴于艺者,必精于术!”但凡对某一艺术门类的执着喜爱,必对其历史演进、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熟谙在心。尽管在艺术领域已经取得较高的成就,但范曾先生却从未骄傲自满。每天五点就起床读书,而这个习惯已经坚持四五十年了。为了读书,范曾先生甚至还特意建造了“图书馆“,藏书更是达到一万多本。
范曾(左)与华少(右)聊四库全书 对于自己热爱的事,全情投入、透彻研究,范曾先生笑言,“《四库全书》浩如烟海,有几十亿字,以生命的时间来算,是读不完的“、”每年读30卷,我要能活100岁可以读完”。也许正是这份对自己有充分认知、对未来有详细规划的君子之为,才使得范曾先生能坚持自己选择的道路、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时代有我,君品相传 在范曾先生的身上,我们看到一种艺术家的情怀,这是一种心系时代、心系家国、心系艺术的君子品格。习主席在72人的文艺座谈会上,曾表扬范曾先生,“文艺家,应该是走在时代的前面,艺术家,来吾道夫先路的排头兵“。 正如贵州习酒,作为传统酿酒文化的传承者, 贵州习酒不仅自觉肩负起传承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更是通过弘扬“君品文化”,在新时代代表中国文化向世界举杯。君子精神是习酒人毕生的追求,君子品质是习酒人永远的坚守,习酒用匠人精神,酿造君子品质,以时光铸就酱酒典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