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众风险意识普遍提高,主动咨询和购买商业保险的人越来越多。但是保险产品相对比较专业,所以很多人在配置保障时还是会碰到一些问题,比如因为理解和认知偏差买错产品或者踩雷。 以下这些常见的认知误区你也有吗? 1、别人买什么,我就买什么 中国人喜欢跟风,在投保这件事情上也时有发生。很多人对保险产品缺乏足够的了解,对自身及家庭情况、财务状况缺乏正确的规划,在投保时别人推荐什么,朋友买什么,自己就买什么。这种心理其实很好理解,因为大家都认为,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自己不知道应该选什么的时候,跟着大多数人做选择,发生损失的可能性会比较小。可保险不是这样,每个人的年龄、身体状况、经济条件不尽相同,所需要的保障也不一样,如果不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跟风选择,最后购买的保险也不能真正起到保障的作用。 其实,消费者大可将自身及家庭收入状况等告知保险顾问,由专业的保险顾问来帮助自己规划如何购买、购买哪些产品等。通过对投保人进行需求分析与风险承受能力测评保险专家会根据评估结果推荐保险产品,把合适的产品销售给有需求和有承受能力的客户。这样,比客户盲目买要靠谱得多。 2、热衷买"贵"的和盲目追求低价 在产品选择上,有些人存在一些怪异的思维,比如有人认为保险越贵越容易理赔,所以投保时常常不惜"一掷千金",而有些人却认为,现在产品选择很多,一定要找到性价比最高的那个,总觉得可以再等等。保险产品看不见摸不着,很多人想当然地以为买个贵的或者大公司的产品更容易理赔,但真的是这样吗?其实稍微有点保险常识的人都知道,保险能不能理赔,跟价格并没有多大关系,而是和保障范围有关,只要是正规渠道购买的保险,且发生了保障范围内的事故,正常都是可以获得赔付的。与其买贵的,不如买对的,与其盲目投入,不如先好好了解产品的保障内容。 相比上面"不差钱",随便买买买的人群,热衷于货比三家的人,应该说相对比较理智。但是总觉得以后会有更便宜的产品,拖着不买,却有很大可能得不偿失。我们谁都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得病,什么时候风险会降临,没有必要因为一点点价格浮动而纠结,因为如果错失了买保险的最佳时机,以后风险就得自己去承担了。 3、先保老幼,后保自己 老人和小孩是比较脆弱的群体,所以很多人都理所当然的优先给老人和小孩买保险,然而实际上最需要保险的应该是给家庭提供经济来源的大人。因为家庭的经济支柱一旦倒下,家庭的收入来源便中断了,家庭的平衡状态被打破,即使老人和小孩买了保险,但他们未来的生活也很难得到真正的保障。所以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投保的原则应该是"先家庭支柱,后其他"、"先大人,后小孩"。 4、买得多,就一定赔得多
有些人风险意识比较强,所以给自己买了很多保险,甚至相同类型的保险产品都买了好几份,觉得这样做,如果真的发生不幸,那几份保险一起理赔,可以多弥补自己的损失。这样的想法是一个很典型的投保误区,因为不同险种理赔的原则是不同的。但现实生活中,真的有不少人以为,多买几份医疗险,那以后住院报销的时候,可以在三家保险公司报销。他们不了解,医疗险是一种补偿型保险,保险公司按照患者的实际花费进行赔付,消费者最终得到的赔款至多不会超过实际花费。也就是说,无论买多少份保险,保险公司最多也只会报销保险合同里面规定应该报销的那部分,重复报销是不可能的。保险是一个风险管控的工具,只有更好地认识保险,理解保险,我们才能借助这个工具,去保障自己和家人的美满生活。 |